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专业2024年招生介绍

发布者:李诺发布时间:2024-06-19浏览次数:464



  

        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4年面向全国高考生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本科专业,欢迎全国各地考生报考东北大学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专业。

学院简介:

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0年12月,2021年5月入选教育部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学院以东北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的信息与冶金两个学科群为依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新工科建设为内涵,聚焦未来工业智能领域,以未来工业智能新技术发展为重点,探索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工业智能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改革创新形成高质量工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未来工业智能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构建。学院建有未来工业智能和未来智能工业2类本科生实验班,“工业智能研究生创新实验班”“东大-华为数通菁英实验班” 和“智能深采研究生创新实验班”3个研究生创新实验班。学院以“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建设一流核心课程,编写一流规划教材,打造一流实践平台,组建一流师资队伍”为目标,推进未来工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未来工业智能和未来智能工业实验班培养体系,建设挑战课题创新实验室、未来工业智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和程序设计虚拟教研室,并已与华为、科大讯飞、东软集团、鞍钢股份等企业开展深入的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学院现有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包括院士6人、国家特聘教授14人、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8人、优青和青千等青年人才29人、企业总师和技术首席等企业联合导师95人。

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专业依托入选教育部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的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贯彻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落实导师制、学分制,注重国际视野,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书院为载体的全新多维度德育格局,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学生社会责任、科学工程、人文情怀、沟通合作、领导服务、国际视野同步提升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多学科交叉新工科专业。

本专业以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为培养主体,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学科和A类学科,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建设,实现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培养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重转换,学习方式从以课堂为主向泛在学习转换,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组织者转换。

本专业坚持与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已建成一批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将努力培育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具有东北大学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将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培养目标:

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未来技术学院,以智能赋能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对人工智能等多专业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社会责任、科学工程、人文情怀、沟通合作、领导服务、国际视野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东北大学特质的引领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培养特色:

◆ 人工智能及信息通材培养课程体系

◆ 通用及国产化人工智能算力平台

◆ 面向工业智能与智能工业多场景实验平台

 贯穿全程的挑战课题育人体系

 名师授课

 书院制培养,独立书院活动空间

 全程学术导师、班团导师、朋辈导师、企业导师指导

 优先的国际交流机会与企业实习实践机会

 奖学金全覆盖

  

  

● 一流培养模式:

专业以思想引领、交叉融合、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理念,汇聚多学科专业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重数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深交叉”课程体系,实施小班化、导师制、项目制、学分制和贯通制培养。

 一流课程体系:

PBL挑战课题项目为培养主线,强化“大信息”衔接与“智能+工业”协同,重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打造“数理基础、智能与工程基础、核心通识、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工程和工业智能交叉技术与应用”7大理论课程模块22门精品新课,学生可以根据挑战课题项目需求和个人兴趣面向全校进行选课。

 一流实践平台:

        围绕PBL挑战课题为主线,逐级构建本硕博全阶段“课程内项目-课程组项目-多学科交叉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培养模式,阶梯式培养培养学生从0到1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未来胜任力。并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工业智能工具平台、工业智能基础实验平台、智能工业典型场景应用平台”四位一体的未来工业智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为其解决未来工程问题的能力提供支撑。

 一流师资授课:

专业汇聚校内外,企业和科研院所优质师资,建设一支由院士、教学名师、国家级人才和青年人才组成的德才兼备、造诣深厚、授课效果好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授课,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一流支撑条件:

专业采用书院管理模式,提供独立活动空间;配备班团导师、朋辈导师、学术导师、挑战课题项目导师等提供多元指导;提供独立国际交流、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实践机会;提供全覆盖奖学金;采用达标保推免模式,提供高比例推免指标。


联系人:李老师、宫老师,联系电话:024-83673958。